构建多维融合的“校园场馆文化”,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21/12/31  作者: 思博管理员   浏览次数: 74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探索全面育人新方法新路径,进一步强化学院红色文化育人、阅读文化育人、艺术文化育人,传统文化育人、体育文化育人等文化品牌建设。学校依托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多方整合社会资源,以“人文场馆”的内涵建设为抓手,打造跨界融合、多元互动的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共同体以“虚拟平台、实体运作、统筹推进、成果分享”的模式进行运行,以助力打造新时代高职院校原创文化育人精品项目,更好的彰显学校人文魅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一、背景与现状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 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优秀校园文化创建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精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优化了校园风气,活跃了校园氛围。但同时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文化育人主体不够明确、文化育人实践 不够深入、文化育人效果不够理想。
(一)文化育人实践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多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开展,而校园文化活动又主要由学院共青团来组织。各高职院校不断丰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虽丰富多彩,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有关的活动开展的并不多。在活动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价时,对于文化育人要素的融入不够,部分活动方案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活动过程相对简单,针对性不强。此外,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各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日常管理结合不紧密,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二)文化育人效果不够理想
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覆盖到全体学生,覆盖面不够广泛导致文化育人很难惠及更多的学生,活动效果远远低于预期。部分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更强,部分学生只是表面上参与到活动中,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从活动中的收获也很少。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加之少数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指导水平有限,难以达到有针对性的指 导,育人效果差强人意。
(三)校园文化活动未能满足学生需求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学生对于文化育人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育人最终目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文化育人效果好不好需要学生来评价,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和现实关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组织的活动未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内涵、流于形式,不符合学生的期待,部分学生为了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被动参加各种活动,未能从活动中真正获得自我提升。
二、思路与做法
(一)整合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魅力
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在硬件和内涵建设中加大投入,尤其重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性、多样性的建设,形成了以“文化育人”为特色的“全面育人”教育体系,初步实现教育人文化,知识人格化。学校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文艺术馆、体育馆、演出大厅各类场馆主动育人的功能,精心构建场馆的基础功能定位、审美功能定位、边界延伸、文化育人功能定位。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联合上海文旅局、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歌剧院、“光的空间”展馆,新华知本读书会、“皇马未来之星”中国专训营上海基地,构建无边界、可拓展的文化一体联盟,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市民、艺术家全方位互动共振,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魅力。
(二)构建多维融合的场馆文化育人的运行机制
学院场馆活动体系构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建立各类场馆各项活动选题运行机制,策划设计的每项主题活动和专业育人、通识课程、学生之间建立关系,充分考虑在多大程度上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有强烈的体验感受,选题在多大范围内能产生文化传播力,能否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种子,并爱上这门艺术形态的主题活动,形成每次活动能够互动研讨进课堂,组织讲座与体验结合,学生专业能力有提升,可以参与动手做一做,建立3D虚拟场馆,形成长期教育资源。
三、成果与成效
(一)以“图书馆”为中心,全力推进“阅读成长计划”工程,构建立体化的图书阅读服务模式。
协同本市著名最美书店“光的空间”、具有广泛持久影响力的原创文化精品项目“新华·读书知本会”,以及跨校际的动态联合模式构建阅读联盟,以“联动展出”“延伸沙龙”“高职院校读书会”“世界读书日作家见面会”等方式。2019年图书馆举办的“张晓栋《红楼梦》经龙装展览”,以及2020年举办的“新华·读书知本会”文化产品展示与解读等,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接待了来自本市高职院校和南汇三镇的居民参观者十余批次3000余人次。
(二)以“文化艺术馆”中心,以“大艺术、大文化”的品质定位,打造具有高职教育人文特色的文化品牌,线上线下展厅至今已有6万余人次观展受益。
学校协同上海市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市高职院校版画艺委会、新华集团“明珠艺术馆”构建文教共同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几年来,和民办高职院校党工委联办“百年百件红色经典珍藏文献特展” 用百余件诞生于20-30年代、30-40年代具有历史温度和红色历史人文魅力的文献珍藏本向伟大的党奉上一份生日的厚礼,同时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精品项目,展览后续,思政中心以故事形式编写党史教育的活跃教材;信息中心以3D虚拟技术为载体,打造永不落幕的红色展馆;学生组织以主题班会为平台,开展为人族祭演讲和认可;社会组织活动以思博为中心,建设社区文化育人与培训网络学习基地,开拓思政教育的课堂边界,激发思政课程的发展热情,营造文化育人的全新场域,实现文物价值和政治教育价值的双效统一。不仅受到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相继报道,还吸引了校内以及周边众多院校师生团体和社会团体预约观展,积极发挥特展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作用。现场观展量达到5000余人次,人民日报、文汇报刊载时专门标明:青年学子的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和西安建筑大学联合举办了以“建筑艺术+专业”为基本定位的“引绳敷墨——丝绸之路陕西段建筑艺术展”,精湛的测量技术和强烈的视觉艺术形态,震动了观展的建筑工程学院全体师生,使之对专业课程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和新华发行集团以“艺术+文创”的基本定位,举办了“美好生活,创意无限”的延展和思博设计学院文创产品的“联展”; 由设计学院和护理学院以“艺术+专业”为基本定位的“人体解剖绘图”、“设计与文创”、“布的故事——《民间手工艺魅力》”推出的三个展览提升了专业内涵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内外引起了众人的赞叹。
学校是“上海市中青年版画艺术家创作基地”,“上海市文教结合版画艺术创新行业孵化基地”。
在人文艺术馆办展定位的影响下,各专业开始纷纷推出自己的“特展”,极为有效的助推了各专业的内涵发展和专业文化建设水平。如护理学院推出了“红色文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学前教育专业举办了面向幼儿园大、中班小朋友开放的实验性课程,同时推出了我校师生为开放性教学活动度身定制的“秋日里的生物博物馆”。
(三)以“演艺厅”为中心,构建立体化沉浸式教育平台。
学院邀请在全国红色教育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上海歌剧院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四史之歌》,以“演讲+表演”的方式和不同的叙事视角,解码城市红色历史。并连演五场,覆盖全校每一位新生。演出现场声光影相映,台上台下交互,场内高潮迭起,在场师生自发地全体起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动情时刻,激活了所有人内在的红色基因。
利用大礼堂组织典型报告会活动,讲好“思博故事”。我校护理专业60名毕业生,在疫情最危险最惊心动魄的1-2月间,以非凡的勇气和使命担当意识,以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奔赴武汉危情告急的医院,为病患者和逝者送上最暖人的照护和帮助。6余位毕业生的事迹,再次体现了“思博护理现象”背后的精神境界,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上海《新民晚报》以及许多主流媒体纷纷载文转发予以报道宣传。上海报业集团动议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以“战疫”精神教育为契机,激励报业人和思博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内涵。
(四)以“体育馆”为中心,探索“育体和育心并存,知识与体验融合”教育改革。
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主持下,与皇马基金会等举办了“2019年全国青少年足球星计划发布会”,成立了“‘皇马未来之星’中国专训营上海基地”,同时与我校体育中心组成运动联盟。在此基础上,学校精心打造体育精品项目——定向目标马拉松运动,并且以“马拉松文化传播+马拉松专属课程+奔跑吧,目标马拉松活动”三位一体的马拉松教育形态。全校每年组织1-2次覆盖全体师生的“奔跑吧,目标马拉松活动;1-2次覆盖全体学生的“奔跑吧,马拉松荧光之夜”,同时,全体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完成目标马拉松的“行程计划”。
该项活动给沉寂的夜晚校园带来了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变化。“目标马拉松”和“用身体活力带来精神活力,用场上动力带来人生动力”的理念,受到了《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上海高职”等多家媒体和网站报道,并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
学院组织的无边界、多维融合的场馆文化特色活动,开拓思政教育的课堂边界,激发思政课程的改革热情,营造文化育人的全新场域,实现文化价值和政治教育价值的双效统一,初步实现知识人格化,教育人文化。